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坂本真綾)From everywhere-第九日 布拉格-維也納


第九日

在火車出發前2小時到達布拉格中央火車站,打算發生什麼事也有點時間準備但會不會太早?
在車站前的長椅上慢慢等。早上九時,穿恤衫的人,學生們,從紅色的列車轉黃色的列車,再從黃色的列車到藍色的列車,大家在站內自在地走到要換的列車。我拚命地看地下鐵的路線圖,重覆確認我看不懂的捷克語站名,真的不簡單。可是這裡的人已經當日常平凡事。地鐵的自動售票機也是,它有黃色和橙色閃閃發亮的按鈕十分可愛,於是拿起相機拍照,但是旁邊的大嬸用「那東西有什麼好拍」的眼神看著我。說起來以前在涉谷見過一個外國人在藥房「松本清」的招牌前不斷拍照令我覺得很奇怪。對每日都看到的事物感到理所當然,但稍為改變下角度一切都變得很特別。今天是他們都習慣了的星期二,走過每天走過的路到工作地點,會有順利亦有失意,會和某人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雖然日日如是但過得很開心,儘管睡覺前會想「今天什麼都沒做呢」。我將會去未曾去過的國家,只不過是乘火車卻和已經到達一樣興奮,特別的一日。在同樣的景色,看到不同的事物。

歐洲的列車不到站是不知道會停在那一個月台,所以大家都在公告欄等待消息。在日本是不可能,但在這裡誤點是家常便飯。我乘的Super City,在出發前20分鐘前也不知到在哪一個月台上車。不過這種無法預測充滿令人興奮的冒險氣氛。這就是我值得紀念的鐵道之旅的開始。
客運站的聲音,是如此的吸引人。半球狀的天花,回蕩著數國語言的廣播,還有列車到站煞車的金屬聲,不知為什麼無法抵抗這些聲音。
今天我帶著錄音筆上路。長時間主持的定期電台節目預先錄好五星期的分量,雖然不是為了將功補過,但還是想將世界各地的聲音當手信在節目中播出來。事實上,以聲音為焦點感受世界比想像中更有趣。每步腳步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聲音。例如在巴黎會有急速的高跟鞋聲,行車的聲音,有時會有汽車喇叭聲,人們用法語細聲交談聲。而布拉格則有電車的路軌聲,橋上的演奏聲,晚上酒吧絲絲的笑聲和餐具的碰撞聲。不過最深得我心的是鐵路的聲音,我在巴黎和布拉格的地下鐵經常按下錄音鍵。車門開閉的聲音,走路的聲音,車內的廣播聲,不論什麼聲音也很美妙。然後為了今天初次的長距離火車之旅來到中央火車站,那嘈雜的聲音果然令我心醉。搞不好我有成為鐵路宅的潛質。

和新幹線一樣安靜清潔的車廂內,顧著和對面的墨西哥背包客聊天不知不覺已到達維也納南站,差不多用了4小時。
從維也納南站乘稱為RING的循環線電車,很順利到達旅館。很神奇今次沒有迷路。可能我已經習慣了旅行了吧~?這樣想的時候,登記入住時說我沒有預約,而且全部房間爆滿。不可能!我明明昨天在網上預約了……。再看一下發覺我把月份搞錯了,實在太失敗。結果他們介紹我到附近的旅館,總算找到地方睡覺。出發去那兒時果然迷路了,而一直期待的浸浴也要延期。






*********
Super City和新幹線很相似,很新式,車內又靜又寬敞,好似是捷克最有代表性的新銳列車。它的名字叫「史麥塔納號」,車內廣播的鐘聲是史麥塔納作名「莫爾道河」旋律。
由布拉格中央車站到維也納南站需時約4小時。不過是4小時車程國境,語言,服裝,空氣統統都改變了。眼下維也納是個高貴,清潔,文雅的城市。可是我現在的處境有點為難,這些對習慣了布拉格純樸隨和空氣的我實在太耀眼。我就想從鄉下走到大城市一樣很難為情。經過盛裝打扮的女孩時會將自己藏起來,現在我只是我左肩被曬傷吸引力是零的女子。算了,反正原本也是零。

奧地利的官方語言,你知道是什麼嗎?
是德語。我來道這裡才知道的。你好是「Guten Tag」,謝謝是「Danke scho"n」。這是一生也沒說過的語言。德言很響亮,粗野,沉重,大家都沉著嗓子說話。我也試試跟他們一樣低聲說話,也掌握到一點點要領。
剛剛去郵局寄小包裹,職員的婆婆皺起眼眉樣子非常恐怖。不過我明白,她因為語言不用在努力對應,甚至在我無法好好組裝紙箱的時侯走出櫃位幫忙。所有手續完成放下心情後自然地鞠躬和說聲「Danke scho"n」,婆婆也同溫柔的笑容回應。
轉換國家時要記的說話是「你好」「謝謝」和「好味」。任何國家只要記得這三句就包無問題,這是我的個人意見。現在要學這麼多外語也太難了,不過至少要學讚賞,和表現自己快樂的說話。反正都記不了那麼多就主要記一些正面和常用的毫話。
德語的「好味」好像是「Lecker」。
那麼再見。

在維也納上

 *****************




說起一個人去旅行,大家首先會問「溝通怎麼辦?」「我不會說英文一定不行!」。我的英語水平很低,土生土長的人會認為我說的話很簡單幼稚吧。一定很難看,甚至說得上難為情。當然也會有理解不到的困境。此時會希望自己能說流利英語,或如果有學過就好了。然而事實上也未到大家所擔心的那麼嚴重,因為語言的問題其實不太重要。我這次常被說「很厲害」「真有勇氣」,不,不是這樣的。對我來說有比語言之牆更難跨過的東西。
20歲第一次到海外旅行時一直拿著電子詞典不放。當時目的是到倫敦錄音。想向當地的職員和音樂家直接訴說自己的想法,但一腦子想放法有錯嗎,發音很怪嗎,這樣說會被最笑嗎,沒有自信將話說出來。可是他們不管我的英語能力不斷地問我「怎麼了?」「你覺得怎樣?」「這首歌的歌詞什麼意思?」。有時他們覺得好的時候,會說Wonderfulfantasticgeniusstrongfreshbeautifullovely這些耀眼的詞語。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這大概是因為國家的不同吧。不過其實我很想充滿笑容地回應「真高興!」「謝謝!」「大家真棒!」,不管是用錯的英語還是日語。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就已經和語言能力不足沒關係。我一直以來太在意對方會怎樣想,忽略了自己心裡想做的事。
初次到外國會很緊張,亦會擔心無法溝通。但那次旅程後我想比起語言的障礙,無法真誠地和人溝通的障礙更為嚴重。這方面在日本生活時也一樣,老是擔心別人的想法。比起為了誰去選適當的詞語,為了滿足誰人的希望,更應該將自己心裡真正想做的事情實現。
結果我好像在裝模作樣。經常想要人認同,想要人稱讚,自己這種想法是不是比其他人還強烈呢?其他人會不會有想給人好印象,要成為別人尊敬對象的想法呢?而且最惡劣的,是我將這一面隱藏,自己也裝著看不見,以「扮作不關己事別命意」的態度,想起內心也戰戰兢兢。
被這種思想影響自己,大概是因為知道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吧。有自信的人一定不顧別人眼光,儘管是多麼丟臉,儘管將來會後悔。
那次之後我去了很多國家。試過一個人去,試過寄宿。那時候我會想,在外國語言不通而感到的疏離感,比起明明大家都會日語外但無表達內心.無法坦誠相處,實在不算什麼。比起無法說好英語,裝模作樣掩飾自己沒自信一面更可恥。我為何這麼渴望一個人獨處,就是要從像班長一樣只會說理所當然的說話的自己解放。不,說不定正是相反,可能我是想在自己選擇的環境下能用語言這工具表達自己多少的感情,作一個嘗試,受下苦頭,鍛鍊自己。
不過,當我在作詞或寫作時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不是為了誰而是自己,坦率地說出想法,為內心寫出的文字負責任。我其實是能做到的,不只具有寫出來能力,而是用聲音和態度對外表達的能力。
我個人認為的「世界共通三大好說話」,是「你好」,「謝謝」,「好味」。入口一直在這裡。世界中沒有人會討厭打招呼,道謝,和吃好吃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